课程视频
课程简介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围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展开的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基本历史及其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历史及其经验。 作为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特色,在教学体系上,智慧树网络课程在坚持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不同专题的教学中,通过选取有针对性的话题,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给予适时地关照。以此,通过特定的历史视角,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价值思维”。更重要的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通过课程建设,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建设成具有实力较为雄厚的教师队伍、科学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优良的教学管理的课程。努力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真正实现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一门优秀思政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目标 (1)了解教材三个综述所论述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各个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握这个时期历史的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便学生真正抓住中国近现代史的“纲”。 (2)了解教材十个专题(即十章)的主要内容,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四个选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以便学生能在中学已经学得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有关的重大历史问题、重要的历史经验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要”。 (3)明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始终围绕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从而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4)明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主要是通过“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争取和实现民主;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得到体现的,从而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 2.能力培养目标 (1)在新的、具体的情境下,使学生能够迁移所学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历史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2)梳理并分解历史知识内部的各种要素,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并进行内部解析的能力;区分和解析历史知识与历史知识之间、历史知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外部联系分析的能力。 (3)提升学生把各种历史知识要素和成分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把不同部分的有关历史知识整合成一个新的体系的能力。这里的综合包括纵向综合、横向综合和文图综合等形式,并且综合起来的知识是一种创新的知识,因此也就提升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4)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价值作出根本性判断的能力。评价需要有依据,一是依据历史事实,二是依据科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二者的结合就是“史论结合”,由此也就提升了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1)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基本信息和内容要求 课程基本信息 参考学分 2 参考理论学时 24 参考实验学时 8 课程内容及要求 序号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教学设计建议 参考课时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1 1.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以及鸦片战争前中西发展的差距。 2.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特征。 3. 明确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历史使命。 4. 理清1840-1919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主题。 5.正确理解与科学评价中国近代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2 1.深刻把握帝国主义入侵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之根源。 2.充分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深刻把握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深刻原因及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逐步觉醒到普遍觉醒之深刻嬗变。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2 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2.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救国主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3.深刻认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辛亥革命的失败。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2 1.正确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历次反清革命斗争的过程和他们的救国方略。 2.掌握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争。 4.了解武昌首义的经过与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5.正确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及其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三座大山”的重压;两个中国的命运。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2 1.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 2.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3.理解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4.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5.了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展开的斗争,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才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国独立和富强指明道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2 1.充分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2.深刻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关系。 3.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 4.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原因。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2 1.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艰难探索。 2.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理论内容。 3. 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2 1.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2.熟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2 1.准确把握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到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战略决战的胜利。 3.深刻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2 1.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艰辛探索和奋斗并开创新局面的历史。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走过的历史进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2 1.深刻认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 2.准确把握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3.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4.明确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5.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信念,增强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之自觉性。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良好的开局;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1 1.掌握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 2.熟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时代背景。 3.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良好的开局、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和建设成就。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多媒体教学,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 2 1.充分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和深远意义。 3.了解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理论贡献和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意义。 4.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暑期实践教学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国内外经济和社会热点问题、百姓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确定调研内容。 学生实践以团队、小组形式为主;教师跟踪指导。 8 合计 32 四、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1)课程的学习指导 指导学生读书:读教材所列的参考书、文献资料;读教师所介绍的参考资料;读近现代史方面专家、学者的论著、论文;读党史界、理论界有关专家的论著、论文。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考,这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转折点。思考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有争议问题、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在思考中思出自己的认识、思出自己的观点、思出自己的思想。 指导学生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及经验:对大学生的人生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为大学生认知和了解现实社会提供方法。 (2)课程授课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运用专题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视频教学法、问题探索法、启发法、比较法、读书指导法、习题自测法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选取经典的音像资料进行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主题演讲和社会实践。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及学生读、问、讲、思的学习和实践得到培训和提倡,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效性。 2.评价方法 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线索、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总体状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新模式,以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能力。 不断改革与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试题库,探索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方法,要求如下:(以100分计) (1)考试方式: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2)考核要求:考试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综合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的60%和平时成绩的40%组成(课堂出勤、作业及论文、课堂表现、遵纪守法和实践活动情况等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3)考试基本题型:选择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3.教学条件 教学班规模:按照学校的配置来进行授课。 教学资源:我院有自己建设的教育部和山东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网》,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三个研究机构作为教学科研的资源配置。 本课程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主讲教师应灵活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自制课件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指导学生自制学习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可在网上就课堂内外进行互动交流,延伸教学的时空,拓展理论视野,拓宽知识与共享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学习效率。本课程鼓励学生阅读中外文基本文献和相关研究著述,促进学生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的了解,积极了解关注国内外的最新学术进展。 该课程负责人多年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本课程团队成员均为教学研究方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结构合理,精力充沛,有较多的科研时间和精力,学校的图书馆、学院资料室拥有丰富的报刊资料和大量的电子图书、报刊资料资源;研究中心科研设施齐全,能够确保本课程的顺利完成。 4.主讲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是建好精品课程的关键环节。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凝练学术方向,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使教学科研立项层次、科研经费及科研论著等方面都要提升档次。实行定期的教学科研业务活动,继续坚持定期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学研究,举行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建设一支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信仰坚定、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知识精深、知识结构合理、语言表达流畅、教学效果优良”学人风范和教学品格的的一流教师队伍。 5.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99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费正清.剑桥晚清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李侃,龚书铎.中国近代史. 北京:中华书局,2005.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王宗华.中国大革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党史办.中国改革开放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共中央我党的领导人与本课程相关的重要讲话材料等. 执笔人: 刘 芹 审核人:张慎霞 2015年 3月 27日

您没有权限访问该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