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一、《运动解剖学》的发展历史:公元前3-2世纪,古希腊的格罗菲尔(前344一前280年) 、爱拉西斯特拉特(生卒不详) 、盖伦(131—201年)就已经开始解剖学的研究。格罗菲尔进行人体解剖的创举为人体解剖学研究首开先河,被后人公认为是解剖学的奠基人。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卓越的科学家达·芬奇(1452—1519年)从机构性能角度对人体结构作了分析,提出了人体运动服从力学定律的现点。同时他还对肌肉的附着点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绘制了许多解剖学简略图谱。由于达·芬奇最先描述了人步行时肢体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以及站立、起立和跳跃时的力学原理,而成人体运动学说的创始人。1543年,人类史上最杰出的解剖学家、人体构造机能的开拓者——比利时的A· 维萨里(1514—1564年)出版了《人体之构造》(7册)传世巨著。书中纠正了希波克拉第(前460一前377年)和盖伦的许多错误曲解剖学见解,并系统地描述了人体结构。维萨里的杰出贡献,成为现代解剖学的创立人。运动解剖学的创建始于17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G.A鲍列里(1608—1679年)运用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研究骨骼在运动过程中的杠杆作用,肌肉运动,以及人体总重心的位置。在1680年左右.他发表了"论动物之运动"论文,文中阐述了各种肌肉发力的大小以及结构和空气、水的阻力等内容。他被誉为"现代动力学的真正创始人"、"运动系统理代生物力学之父"。17世纪下半叶,丹麦解剖学家尼尔斯·斯登森(1648—1686年)出版了关于肌肉功能的创时代巨著《肌肉学原理》对肌肉的大体结构和收缩现象作了精辟的阐述,被公认为肌肉力学奠基人。18、19世纪中.还有许多杰出的解剖举家对运动解剖学观点、理论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贡献。德国解剖学家韦伯三兄弟最早研究肌肉收缩过程中单块肌肉长度缩短问题;德国布朗(1831—1892年)和菲舍尔(186I一1917年)创建了测量人体重心位置的方法,英国查理·比佛(1854—1908)对肌肉工作性质进行了分类,德国沃尔夫(1836—1902年)提出了著名的沃尔夫定律等等。19世纪末,由俄国三位伟大的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皮罗诺夫(1810一1881年)、谢切诺夫(1839—1905年)、列斯加夫特(1837—1909年)总结和完善了运动解剖学理论,使运动解剖学学科创立于世。其中.列斯加夫特也是"理论解剖学"的创立者,他对运动解剖学的形成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进入19世纪后,由于显微镜技术的提高和摄影的发明,解剖学的研究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由静止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体育运动的发展对建立和充实运动解剖学理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美国人E.马布里奇著有《动物运动》、《人体外形运动》等书。俄国人列斯加夫特曾发表过许多著作,叙述了有关人体比例及人体姿势和运动方面的材料。他还有关于解剖学基础、解剖学与体育的关系、学校中体育课的基本任务以及人体运动理论等方面的著述。这些学者都为运动解剖学的正式建立做出了贡献。20世纪40年代以来,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相继发展起来,运动解剖学也从人体解剖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先进技术,如肌电图仪、电子显微镜、动态应变仪、高速电影摄影机以及荧光透视技术、光弹性测力技术等的发展,对人体运动时的力学参数、动作环节的分析、身体深部结构的运动、微细构造的变化和骨的受力情况等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有利条件。这时期的主要成就,如美国A.斯坦德勒著的《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人体运动学》,被认为是医学领域中的经典的人体运动学参考书。苏联伊万尼茨基著有《人体解剖学》,1956年已被译成中文出版。他被认为是苏联运动解剖学的先驱,60年代以后他吸取了人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内容,将运动解剖学发展成为运动形态学。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运动解剖学研究又从细胞、亚细胞研究扩展到分子与基因水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在运动心脏、运动性微损伤、运动性疲劳及过度疲劳的机理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在运动状态下,组织病理性改变和生理性改变之间差别的特殊意义。在我国,运动解剖学一词是由我国著名解剖学家张鋆教师在1960年提出的,1961年由前国家体委主持,在上海编写了第一本体育院校统一教材《运动解剖学》,1984年正式出版发行了我国体育学院通用的正式教科书《运动解剖学》,1988年又进行了修改。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解剖学》正在体育院校广泛使用。《运动解剖学》在体育学科及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体育学科中许多课程都与运动解剖学有着内在联系,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人体测量学、保健等课程更与运动解剖学密不可分,它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先导,也为学好其他课程奠定基础。运动解剖学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体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体育学科中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校发展历史:1988年,淄博师专成立体育系,自此,《人体解剖学》便成为了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刚开始,只招收专科班,《人体解剖学》学时为72,分上、下2个学期进行全年的学习。2001年开始招收体育教育本科学生,《人体解剖学》也由72学时更改为108学时,同样是分为上、下2个学期进行学习,其中第一学期学习72学时,第二学期学习36学时。专科班没有变动,仍为72学时。教材一直使用的是《运动解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2004年,体育系更改为体育学院,同时,开始招收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专科班也成了最后一届。从此《人体解剖学》便成了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学时由108缩减为64。2006年,《人体解剖学》更换教材为《运动解剖学》李世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9年,课程名称由人体解剖学正式更名为运动解剖学。2010年,教材进一步更换为《运动解剖学》李世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发展,目前《运动解剖学》课程已能够适应我校和我院的办学要求,成为了山东理工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态度、综合能力等综合评价都是优秀。我院《运动解剖学》课程将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二、课程性质:《运动解剖学》课程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中的运动人体科学类主干课程之一,属于形态学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上述理论知识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具体任务:培养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观察标本、模型、活体结构和分析体育动作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毕业后从事体育活动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的:本课程教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系统科学思想、现代教学论为指导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结构与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打"基础"与实际"运用"的观点。时增加教学实践环节,重视实验教学,突出体育专业特点,研究和阐述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和对外部特征的影响,重视运动技术的解剖学方法分析,为运动技术诊断、运动训练方案制定、运动损伤预防和运动选材等方面服务,逐步培养学生从《运动解剖学》向《应用解剖学》过渡。 四、教学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组成(细胞和基本组织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器官、系统和人体的组成);掌握运动系统(骨、关节和肌肉的构造和功能;全身骨的分布和形态特点;主要关节的构造、功能及运动;主要肌肉的位置和功能;肌肉工作的原理、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以及实例分析);掌握内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胃、小肠、肝、气管、肺、肾、睾丸、卵巢和子宫等器官的位置、主要结构特点和功能);脉管系统(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构造、血管的结构和分布特征;了解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感觉器官(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和组成;视器、前庭蜗器和本体感受器的位置、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主要器官(脊髓和大脑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点;主要的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的位置及其激素的功能);掌握人体形态测试方法(人体整体指标、长度指标、宽度指标、厚度指标、围度指标和体型的生物学意义;测量方法与评价);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人体的发生;人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青少儿的解剖结构特点;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培养学生运用上述理论知识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1、要体现高等体育教育的特点,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 2、要重视《运动解剖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运动技术中运用解剖、运动训练中运用解剖、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体型特征和运动选材中应用解剖、以及运动损伤预防中运用解剖。 3、本课程主要是阐述人体的基本构筑、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组成,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人体生长、发育规律、青少年解剖结构特点、体育锻炼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以及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为基本组织、运动系、神经系、心血管系和内脏,其它内容仅作扼要介绍。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简介和自学三类。简介和自学内容将在每章节中分别注明,可供教学参考。 4、注意联系运动动作和青少年解剖学特点。 5、处理好本课程教学系统性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并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6、适当介绍本学科科研新成果。 五、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有: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