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 课程建设之路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并撑握噪声、振动、放射性、电磁、光、热等物理因素污染的物理性污染规律、评价方法和标准、测试和监测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控制基本方法和技术。本课程是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教师按照专业培养:从事环境管理与污染治理的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实用、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地方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结晶。 山东理工大学的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开设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该课程经历了三个的发展阶段: 2000年至2005年,课程起步阶段: 2000年环境工程专业成立,是山东省内较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同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课专业学生。自环境工程专业成立起,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以及《噪声测控实验》实践课程,并根据当时环境工程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指导及实验指导书,同时配套实践教学的所需仪器,选派教师定期去实验室工作。 2005年至2010年,课程整合与建设阶段: 2005年课程进入整合建设阶段。依靠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设施、资环学院教学、实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和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加快自身建设与发展,并取得突出的成效。 2010年,为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将噪声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整合为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内容侧重于噪声监测与控制、噪声工程设计、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 期间环境工程学院在各位教师共同努力下,不断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注重不断仔细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并重视教学改革。并与兄弟院校共同讨论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课程建设的内容。在建设和规划上充分考虑学科发展、教学改革、及社会对物理性污染控制人才的需求,广泛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既反映主要研究方向,又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又注重合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期间,对《物理性污染控制》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凸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使课程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日益丰富。理论教学学时调整为32学时。 2011年至今,课程教学凝炼及全面提升阶段: 在环境工程系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环境工程专业取得丰硕成果:2000年环境工程被批准为山东理工大学重点学科,2007年成功申报山东省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批准为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都为本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10年的教学的实践,环境工程系教师累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在原课程的基础上加快课程建设步伐,加强课程建设力度,建立起了物理性污染控制的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多维度、课内外结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宽厚的基础教育、知识横向间与纵向间的联系,强化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工程技能的掌握,注重理论学习—实验技能—科学研究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研究式、案例式教学,增开自学型、讨论型课程,开展MOOC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激励为根本,将实践教学延伸到对学生科学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上。课程组也初步尝试开展网络教学,加强教与学的联系,实现教师、学生间的顺畅沟通。 自本课程开设以来,冯雪冬老师作为课程负责人,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曾多次获校级教学成果奖,并多年主持《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除教学之外,课程组还积极开展与物理性污染控制有关的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我学术水平,为课程建设和发展增加后劲。《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发展至今,课程建设现已形成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优化、理论与实践并重和教学资源丰富等自我优势和特色,产生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
  • 冯雪冬发布了新的作业2018级水控课程设计说明书上传
  • 冯雪冬发布了新的作业2018级水控课程设计答辩ppt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