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必修课,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学分数3,周学时3,实验学分数2,周学时3,总学时80。本课程以动物进化和系统知识为主线,着重介绍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介绍与动物的进化、适应有关的形态结构,从动物生命活动的角度阐述动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内容涵盖了动物的胚胎发育、形态结构(动物的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水平)、生理机能、分类类群、遗传进化、生态、地理分布等基础知识,突破了传统动物学的框架,进行了课程的革新和整合,拓宽学生的动物学知识面,注重经典与当代、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结构与功能、微观与宏观生物学之间的关系。在讲授中结合课程内容介绍动物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不仅较好地获得动物生物学系统知识,而且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均有较大提高,以较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习兴趣,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 动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决定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我们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整合原来分散的、与理论课一一对应的实验课,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系统实验、综合设计创新研究、野外综合实习"4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各层次功能和要求设计实验(实习)项目,根据实验(实习)项目设计实验过程,强化关键环节实验技能,技术性与综合性、设计性协调,分阶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野外教学实习形成了"点线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题型"实习模式,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式、研究型实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方面 1、选择高质量的使用教材——北京大学许崇任主编的《动物生物学》。 2、借鉴和参考国内《动物生物学》教学处于领先地位的兄弟院系的教学资料和成果,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 3、结合自身科学研究,丰富教学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和学习背景,进行学科间的知识交叉融合,体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情况 经过几年的努力,《动物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现在《动物生物学》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该课件大量借鉴了国内动物生物学教学等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以及选取"动物世界"中的典型影像资料,并结合课程组教师的实际科研成果,做到了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经过不断丰富、修改,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在实验教学方面,充分利用电子显微镜示教系统(60台微机和数码显微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三.课程及教学改革情况 《动物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各专业学生进入生命学院后,接触到的第一类专业基础课程,动物生物学课程中专门增加了相当于《普通生物学》绪论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对生命和生命科学有一个框架性的、较为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其专业思想的建立和后续课程的学习。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每次上课时都进行课堂提问,并在课堂提问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详细解释,促进了学生课下复习、学习和思考;课程论文作为课程的作业,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一种自己喜爱(或痛恨)的动物,对其所能收集到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情况 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各门类代表动物的详细介绍,使学生在上实验课之前,对实验对象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做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相得益彰。 五.教学效果 学生对《动物生物学》课程进行网上测评的平均成绩为90分以上,具体各项得分见教务处提供数据。学生网上测评时不记名,每位学生要从网上获得某课程最终成绩,首先必须得给教师评一个讲课成绩。《动物生物学》是学生进入生命学院学习第一门专业课,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方法等方面需要一个适应期,本课程能够被学生评价为优秀,说明在教学上得到学生的认可,是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