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行政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政治行政思想史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oughts 课程编号 211718404 课程负责人 张连国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总 学 时 48学时 理论学时 48学时 实验学时 0学时 学 分 3学分 开课学期 第1学期 先修课程 政治学原理 行政学原理 后续课程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行政学说史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1. 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是行政管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属于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范畴,通过揭示中国传统政治和行政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阐明每一历史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政治主张和行政管理思想,以及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相互争论、相互融合的历史,使同学们掌握中国传统政治和行政思想的基本知识和治国方略,为参与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形成基本的知识背景、传统政治智慧和爱国主义价值立场。 价值引领: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的总体要求,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对中国政治行政思想史的讲述,阐释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家的人文伦理精神、生态审美精神、实践理性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和生态文明素养。 2.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历史与逻辑统一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每一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各思想流派政治行政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比较研究各思想流派各个思想家思想的阶级基础和思想特点,提高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无产阶级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 课程目标2:能够以文献学的方法,对中国传统各家的政治和行政思想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和归纳总结,养成实事求是、系统研究的社会科学素养。 课程目标3: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和近代中国政治和行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掌握其独具特色的范畴、命题、理论和思维和治国方略,进一步丰富政治和行政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政治思维和行政管理能力,为学习政治学、行政学和其他学科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课程目标4:能够立足当代中国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深刻把握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依赖,批判地借鉴中国传统政治和行政思想的合理成分和中华优秀的政治和行政文化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形成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思维。 课程目标5:能够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培养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实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政治抱负和浩然正气。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 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课程 目标5 1.通识类知识 1.1掌握并能应用本专业所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 √ 2. 思想政治理论 1.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原理; 1.2学习国情历史与形势政策; √ √ √ 4.政策理解与分析能力 4.2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 √ 5.调研与信息处理能力 5.2具备一定的科研、开发、管理以及计算机运用能力; 5.3理解、获取、利用信息,通过已知信息挖掘潜在价值和意义并综合运用 √ √ 9.政治素养 9.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9.2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10.公共精神 10.2塑造关怀公共事务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与行为态度; 10.3培养社会责任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12.科学和人文素养 12.1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懂科学,爱科学,追求真理; 12.2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12.3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具备国际视野和终生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 √ √ √ √ √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 1. 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历史与逻辑统一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每一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各思想流派政治行政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比较研究各思想流派各个思想家思想的阶级基础和思想特点,提高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无产阶级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 1.通过分析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阐述中国文明化的道路及其影响; 2.通过分析夏商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特点,阐述其政治合法性思想的变迁; 3.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贵族制度的解体的客观社会背景,揭示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阶级基础和思想特点; 4.通过分析秦汉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揭示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佛学、唐代道学、宋明理学、宋明功利思想和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的思想特点。 1.讲授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4.作业练习。 2. 能够以文献学的方法,对中国传统各家的政治和行政思想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和归纳总结,养成实事求是、系统研究的社会科学素养。 1.通过经典阅读,总结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商鞅、思想内容; 2. 通过经典阅读,总结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佛学、唐代道学、宋明理学、宋明功利思想和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的思想内容。 1.讲授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4.作业练习。 3. 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和近代中国政治和行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掌握其独具特色的范畴、命题、理论和思维和治国方略,进一步丰富政治和行政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政治思维和行政管理能力,为学习政治学、行政学和其他学科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1.讲授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儒道法佛等政治流派政治思想的内圣外王政治主题,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和谐的政治目标,伦理政治,经世致用,朴素辩证思维和民本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2.讲授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和谐管理原则、国家主义行政管理与家族主义的社会管理互补的行政管理模式和以政求治、以德治国管理手段。 1.讲授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4.作业练习。 4. 能够立足当代中国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深刻把握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依赖,批判地借鉴中国传统政治和行政思想的合理成分和中华优秀的政治和行政文化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形成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思维。 1.讲授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维新改良道路,说明中国传统政治行政思想和社会特点的形成原因和路径依赖; 2.讲授商代、先秦老庄孔孟荀、两汉董仲舒王官之学思想,阐述保障政权长治久安的政治合法性思想类型和路径依赖; 3.讲授中国传统官僚制的形成和演变,说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及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路径依赖; 4. 通过对儒家和道家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政治哲学特点的比较,阐述其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5.讲授儒家的大同理想、老子的“损有余补不足”的公道思想、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大同书》和孙中山民生主义等,说明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传统文化条件和历史必然性。 1.讲授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4.作业练习。 5. 能够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培养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实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政治抱负和浩然正气。 1.讲授先秦儒家、道家、佛家和宋明理学的人格修养思想,使学生养成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政治抱负和浩然正气; 2.讲授近代林则徐爱国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建思想、义和团反帝爱国思想、三民主义和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和爱国思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讲授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探究教学法; 4.作业练习。 2. 学习内容、学习成果及学时安排 序号 知识模块 学习内容 学习成果 课程思政 融入点 参考课时 教学方法建议 对应的课程目标 1 导论 1.政治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2.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3.中国行政思想的特点。 1.掌握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2.掌握中国行政思想的特点。 在阐述中国政治和行政思想特点时,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的人文伦理精神、实践理性精神和生态审美精神和阴阳辩证正思维。 2 多媒体教学; 网络教学。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2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起源与形成 1.中国文明化道路及其影响; 2.商代时期上帝至上与祖先崇拜的神圣合法性思想; 3.周代的神圣民意合法性思想; 4.《易传》的政治哲学与管理思想。 1.掌握中国文明化道路及其影响; 2.掌握殷周之际的政治合法性思想变迁; 5.掌握周易政治哲学命题。 在讲述中国文明化道路形成特点时,使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辩证思维方式;在讲述周代民意合法性思想时,使学生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讲述《易传》时使学生了解传统生态审美精神。 4 多媒体教学, 问题导向教学, 网络教学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3 道家的政治行政思想 1.老子的道德论; 2.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3.庄子的相对论和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1.掌握老子的道本体论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2.掌握庄子的相对论和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在讲述老庄政治哲学时,使学生把握中国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和自然伦理精神。 6 多媒体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 网络教学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4 儒家的政治行政思想 1.孔子的仁学思想和德治论; 2.孟子的政治合法性思想、人性论和仁政说; 3.荀子的政治合法性思想和礼治论。 1.掌握孔子的仁学思想和德治论; 2.掌握孟子的政治合法性思想、人性论和仁政说; 3.掌握荀子的政治合法性思想和礼治论。 在讲述孔孟荀思想时,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人文伦理精神、实践理性精神、生态审美精神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人格精神。 6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 问题导向教学。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5 墨家的政治行政思想 1.墨家思想特点。 2.墨家的兼爱、非礼非乐非葬、天志明鬼、尚贤尚同思想。 1.掌握墨家思想特点和内容; 2.掌握墨家兼爱思想的特点。 通过对墨子思想的阐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墨家思想蕴含的民本主义思想、人文伦理精神。 2 多媒体教学, 网络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6 法家的政治行政思想 1.法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和局限性; 2.商鞅的法治思想; 3.申不害术治思想; 4.慎到势治思想; 5.韩非子的法术势集合的思想 1.掌握法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和局限性; 2.掌握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的特点; 3.掌握韩非子的法术势结合的思想 通过对法家各个思想家思想观点的阐述,使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法家思想蕴含的政治理性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4 多媒体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 网络教学。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7 中国官僚制社会的政治行政思想 1.中国官僚制社会的基本特点; 2.秦朝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3.汉初黄老政治、《淮南子》和贾谊的思想; 4.武帝更化和董仲舒的政治合法性思想; 5.两汉经学; 6.名教之治; 7.魏晋玄学、鲍敬言、《无能子》和葛洪的思想; 8.佛教社会管理思想; 9.贞观之治及其政治行政思想; 10.王通三教可一论; 11.韩愈道统说; 12.柳宗元封建论; 13.宋明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命题; 14.张载的气学思想和政治行政思想; 15.二程、朱熹的理学思想; 16.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17.宋代的功利主义思想; 18.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 1.掌握武帝更化与董仲舒政治合法性思想; 2.掌握名教之治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3.掌握魏晋玄学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基本命题; 4.掌握佛学缘起性空观、心性论与治理思想; 5.掌握韩愈道统论; 6.掌握宋明理学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命题; 7.掌握唐宋之变、明清之变与宋明功利主义和早期启蒙思潮。 通过对武帝更化、董仲舒政治哲学、名教之治、魏晋玄学、佛学、韩愈道统论、宋明理学和早期启蒙思想等的讲述,使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伦理精神、生态审美精神、实践理性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和生态文明素养。 18 多媒体教学, 讨论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8 中国政治行政思想的现代化 1.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2.太平天国的均平思想和发展工商业思想; 3.洋务思潮; 4.戊戌维新思想; 5.三民主义; 6.新文化思想。 1.掌握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2. 掌握洋务思想的宗旨、指导思想及本质; 3.掌握三民主义思想内涵。 2 多媒体教学, 网络教学,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建议 1.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网络教学的新形式,尽量多地运用问题探究式、主题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法: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先讲述这一部分中学生通过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讨论教学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提供的教学资料,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法:建立课前学习、课中活动、课后检测之间的联系,课前学生通过浏览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学课件、视频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中进入课堂交流环节,可以由学生登台讲课、生生交流、小组讨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协作,课后完成作业、检测等。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学着问,学会问,用问题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思维活力、加强讨论交流、引导探究活动,增加自主学习,促进学以致用和创新活动。 2.学生学习建议 (1)重点学习当代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的政治思想,掌握这些政治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2)注意课前自主学习,注意网络平台发布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学习指导,通过预习、观看微视频、学习交流、问题讨论、复习、资料下载等进行自主学习。 (3)认真对待课中听课和研课。听课专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要“耳、眼、口、手、脑”动起来,耳到:认真听,听老师讲解、提问,听同学发言。眼到:看课本、看板书、看PPT。口到:复述、回答问题、提问。手到:做笔记、圈重点、做练习。脑到:动脑筋、积极思维、大胆质疑。 研课要积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比如小组讨论,能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被他人正确理解,同时学会倾听,准确理解他人的观点,为别人解答,为自己释疑。要大胆质疑,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 (4)加强课后的复习,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在线测试、虚拟实验、作业等。 五、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1.计分方法与对应的课程目标 序号 项 目 比例 对应课程目标 1 课堂表现 10% 课程目标1、2、3 2 网络足迹 40% 课程目标1、2、3 3 期终考试 50% 课程目标1、2、3 总计 100% 2.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评价依据对应关系 序号 课程目标内容 考核内容 占比(%)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各流派政治和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知识及其演化规律 1.商周、孟子、荀子、董仲舒的政治合法性思想; 2.比较周易、老子、佛学和宋明理学的本体论; 3.比较道家和儒家的天人合一论; 4.名教之治与魏晋玄学的关系和内容; 5.结合唐宋之变说明宋明功利主义、早期启蒙思潮和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60-70 1.课堂讨论 2.期终考试 课程目标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能力。 1.中国政治行政思想史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中国文明化道路及其影响; 3.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依赖。 30-40 1.课堂讨论 2.期终考试 课程目标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特点,古为今用,提高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行政文化建设的素质。 1. 比较儒家与道家、法家的治理思想; 2. 结合中国近代史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同的原因。 30-40 1.课堂讨论 2.期终考试 3.评分标准 (1)课堂表现评分标准 课堂表现 得分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课堂交流,能充分展示小组成果,流利的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10分 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 9分 基本概念清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能参与课堂交流,展示小组成果。 8分 基本概念清晰,能参与课堂交流。 6分 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参与课堂交流少。 0-2分 (2)网络足迹评分标准 网络足迹 得分 完成全部网络作业和科研且优秀;在线时长前10%;在网络论坛认真发帖、回帖 36-40分 完成网络作业;在线时长前30%;在网络上论坛发帖。 33-35分 完成大部分网络作业;在线时长前50% 32-34分 完成一半网络作业;在线时长70%; 31--28分 完场部分网络作业;在线时长不足半小时。 27-24分 (3)期终考试 考核内容要求 考核内容应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的分析、设计的能力。 考试形式 采用笔试(闭卷)形式,卷面成绩100分,卷面成绩乘以0.8计入总成绩。 命题及批改 由任课老师负责命题,试卷批改。 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应为70%的基本题、20%的中等题、10%的难综提高题,难度程度应适中,并体现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目标对应的试题占比及题型 课程目标1 试题占60-70%,题型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为主。 课程目标2 试题占20-30%,题型以论述题为主。 课程目标3 试题占5-10%,题型以论述题为主。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选用教材: [1] 《中国政治思想史》编写组:《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参考教材: [1]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 [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安徽人民出版;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5]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 [6]何怀宏:《世系社会及其解体》三联出版社; [7]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出版社。 八、说明 在该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有与该大纲有关要求不一致的地方,由课程负责人(或课程组)提出修改意见,经系主任、主管院长签字后可以修改并执行。 执笔人:张连国 审定人:崔 达 2021年1 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