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学科地位: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它与其他组织之间是嵌互式的结构关系,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研究,是从发掘这类组织的共同特征入手的,继而讨论其功能或职能。 这些专题或者与政治学的公民社会联系起来,成为讨论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分支;或者与公共管理学的公共物品联系起来,成为讨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的分支;或者与经济学的委托代理联系起来,成为讨论集体行为问题的分支。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引人瞩目的变化之一,就是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以独特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方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些组织与我们传统的单位组织有很大的不同,难以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范畴进行涵盖,而且它们可以不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支持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更加特殊的是这些组织都以非营利的公共利益为目的,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界通常称这些组织为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多元化紧密联系,与国际社会和各国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相关联。随着现代社会人类之间相互交往结构的变化,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行为的能动性,以往需要借助外在组织或权力才能实现的,现在可以通过自身获得解决途径,这就提供了形成新型组织的可能性。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公益价值观,分析非营利组织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尝试分析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深入理解这类组织的非营利性、利他性、公益性、自治性、非政府性等问题。理解非营利组织现象及其运作规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利他合作现象,拓展过去围绕行政权力和市场权力所进行的研究。 这门课的特点是围绕公民自我组织、互助利他等行为开展社会现象分析,课程中关于合作交换理论的阐述具有较大的现实行为指导意义。随着课程的深入,你会逐渐对下列问题形成清晰认识:非营利组织可以营利吗?我国事业单位是非营利组织吗?国外非营利的大学医院与我国有什么不同?个人利他行为是怎么产生的?企业社会捐赠的目的性是什么?志愿者需要物质激励吗?公民社会理论是否适合解读中国现象?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约束主要依靠什么机制?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
  • 李利利发布了新的作业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思维导图
  • 李利利发布了新的作业中国非营利组织依附性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