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GNSS原理与应用B》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其开课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GNSS定位原理,熟练进GNSS控制测量与动态测量,能够熟练进行常规的外业测量,并熟悉相关的数据处理工作,具备空间地理信息获取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1. 能够运用时间系统、坐标系统和空间几何原理的基本知识,以及 GNSS 系统的组成和信号结构等专业知识,实现对各种 GNSS 系统(GPS\GLONASS\Beidou\Galieo) 的星座设计理念、监控站和主控站设置及分布原则和接收机运作模式等几方面关键技术的理解,并具备对 GNSS 系统定位、导航和授时方案进行优化改进的能力。 目标2. 能够运用 GNSS 误差源及误差处理理论方法,掌握获取 IGS 服务组织和 GNSS 官方发布的辅助导航定位数据的方法,具备处理复杂 GNSS 测量工程中基线解算和网平差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的工程编制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以达到方案优化和提高 GNSS 测量精度的目的。 目标3. 能够运用 GNSS 距离测量与定位方法原理,熟练掌握 GNSS 伪距测量和载波相位测量的原理、定位模型和定位中的关键问题(如周跳探测和模糊度的确定),理解不同定位方式的精度水平、耗时和技术瓶颈等关键工程问题,具备根据不同测绘工程需求而选择合理定位模式的能力。 目标4. 能够熟练使用 GNSS 接收机,掌握 GNSS 静态测量以及 RTK、CORS 站等差分测量技术;结合GNSS 测量规范和技术指标,能够制定规范的技术路线;具有根据具体的测绘工程问题提出合理的观测方案并撰写工程技术设计书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8个章节组成,涵盖了GNSS的基本知识及应用,详见教学大纲。 本课程共32个课时,共2个学分,结合课程讲述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本课程面向学生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课时间为第5学期。在前4学期掌握了测绘与地理信息基本知识以后,学生有了良好的背景基础,能更好地接受、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后续课程为:精密工程测量。 本课程特色:1. 从教学内容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扩充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2. 从学习方式上,打破了时空界限,改变了认知方式,使“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将课堂学习扩展到课外。 本课程的参考书为: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课外学习途径:全球4大卫星导航系统的官方网站,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